2020酷兒影展 【彩虹的畫像】台中場 現場實錄

「從小到大我覺得家庭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支柱,對於未來要自己要組成家庭會有很多的想像。」

——《第二個媽媽》導演 陳品蓉

 

第七屆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台中場次最後2週,【#彩虹的畫像】酷兒短片輯選在10月11日於台中新光影城舉行映後座談,《 #第二個媽媽》台灣新世代導演 #陳品蓉特別南下台中與酷兒影展觀眾,暢談她的創作歷程,而導演的親友團也包車南下到現場替她加油打氣。

 

《第二個媽媽》是陳品蓉就讀南加大電影學院研究所的畢業作品,靈感來自於她從小對於家庭的想像與期待。這部片動機源於三年前,她修習紀錄片課程時,針對「同志家庭生小孩」這個題材拍了5分鐘的紀錄短片,做了很多田野調查,她之後延續這個主題作為創作劇本的方向。

 

其中在採訪一對女同志家庭受訪者時,發現一個很有趣問題,今天如果是個異性戀家庭,這個年紀的小朋友如果一直黏媽媽,大家不會覺得說為什麼孩子一直黏媽媽而跟爸爸不好,爸爸也不會有很焦慮的狀態。但是在兩個媽媽的家庭時,非生母會覺得同樣都是媽媽,只是沒有經過肚子不是她生的、不是她餵奶的,真的有差這麼多嗎?還是非生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敗在這個血緣關係的不足上面?

 

陳導演在訪問過程深深被那位媽媽感動。她說:「那位媽媽一直跟我掏心掏肺分享,在她跟我分享真心的時候,我就覺得這個家庭的樣貌需要被大家看到。因為我看到這個家長,是一個這麼有愛,這麼幽默,又對小孩很好,對於育兒有很多想法,可是她卻因為一個內心過不去的東西,一直給自己很多壓力跟焦慮,她過的很不快樂,還要一直去提醒自己說這沒什麼、這沒什麼,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需要被分享出來讓大家知道,也讓更多不管是同志家庭或是異性戀家庭,甚至是社會大眾知道,這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家庭樣貌。」

 

導演當時問媽媽一個問題是,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們在用這個方式生小孩之前希望能先知道的? 媽媽回答說:「我也不是希望知道什麼,而是到現在還是一直希望自己給自己多一點的同理心,對自己好一點。」

藉此導演透過這部短片傳遞出這位媽媽的想法:要學著原諒自己。

 

另外主持人傅銘偉問,劇中片中「水」是一個很重要的視覺元素以及衝突來源,為什麼會選擇「水」?導演表示她想找個東西將恐懼與焦慮具象化。而水有人喜歡也有人害怕,她藉由強化這份情感將觀眾帶入其中。媽媽對於水的恐懼可能這輩子無法克服,就像跟孩子的血緣關係一樣,但沒有一定要克服對水的恐懼,重點是她現在做的事情,繼續愛這個孩子給她很多的支持與關愛,孩子一定會有所回應跟知道媽媽的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