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妳倆沒有明天》影評 黃捷

《Bonnie and Bonnie》譯為《妳倆沒有明天》,片名最初是源自 1930 年代美國的 鴛鴦大盜 Bonnie 和 Clyde,蒙上浪漫的氛圍後 1967 年改編成電影《Bonnie and Clyde》 (我倆沒有明天)。兩部電影片名相似,都以「沒有明天的愛情」為故事主軸,命運的安排讓人相遇卻又讓人嘆息。

不過內容和風格卻有極大差異,本片著重在感情張力及文化衝突,五十年前的片 則是以幽默和反諷的手法表現警匪追逐、對權力秩序的不滿,想脫離經濟大蕭條 的壓迫,五十年後的復刻與創作,則反映出當前關注的社會議題,更象徵當代的省思。

本片主線很簡單,描述的是一對女女之間純粹且轟轟烈烈的愛戀。可惜的是,相 愛很簡單,獲得祝福卻很難,當性別、國族、宗教甚至階級都成為阻撓兩人相愛 的因素,要對抗的就不只是家庭,而是整個社會。於是她們成了現代版亡命鴛鴦, 為了掙脫現實的囚禁,必得捨棄一切選擇逃亡,追尋愛情和自由直到倒下。

其中一位主角為阿爾巴尼亞籍,一家人移民德國討生活,在超商工作的她對於一 成不變的日子感到厭倦,直到遇見她。初次見面的情節並不完美,更沒有想過兩 人就此有了緣分,第二次偶遇時,那種羞澀、無法直視對方的眼神,訴說對彼此 萌生的致命吸引力。雖然兩人對於「同性」之間的愛開始自我懷疑,不確定這樣 的化學變化是否真實,但性別並不成為情感的界線,她們終究相信愛情,當彼此 肯認這段感情,隱忍和壓抑的悸動,轉為擁抱濃烈的愛。

「就算全世界與我為敵,我還是要愛妳。」大概是這段感情的註解。在餐廳約會 因為是同性伴侶而被驅逐出場、因為性傾向暴露而被資遣、家人反對要求分開並 接受「正常婚配」以洗白社會觀感及止住輿論,甚至當種族歧視加上性別歧視, 誰都看不起你。

戲劇在虛實之間把張力拉大,但觀看的過程中,仍忍不住問自己,相愛的力量真 的足以對抗全世界嗎?如果是我,我願意嗎?

兩人在私奔的過程中充滿阻礙,她們是這麼對話:

「what are we doing?」

「We are alive.」

愛的感覺很真實,電影給的感動與喜悲,也讓我從中找到一部份的自己,即便兩 個相愛的靈魂,伴隨太多的禁忌,終得回到現實間的取捨,但可歌可泣的壯烈中 也給出勇氣和陪伴,也解消了一些每個人其實都有的不被理解的孤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