酷影暖身第一波—從「親愛的卵男日記」談同志成家

本屆影展手刀銷售一空的開幕片《親愛的卵男日記》(下簡稱卵男),講述女同志伴侶和他們的男同志友人想擁有孩子的故事,是自李安《囍宴》後,再度提及同志成家困境的電影。第五屆國際酷兒影展有幸邀請到卵男的導演謝光誠、監製林文義以及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(下簡稱同家會)執行秘書黎璿萍與本屆策展人,針對同志家庭議題進行對談。

導演謝光誠表示,開始拍攝的起心動念來自於三年前,在光點華山舉行的優良劇本獎媒合會,當時監製林文義認為台灣每年都有舉辦同志遊行,可說是現今台灣最大的社會議題,然而既有的討論都過於窄化,所以當在華山看到這部片時,就想透過本片將窄化解放,同時參考周遭友人的經驗,讓故事娓娓道來這下一代的議題。

同家會執行秘書黎璿萍認為,今天談論同志成家議題,其實電影卵男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參考資料,分享的是當前台灣的同志議題,不論是文學、電影,事實上人們對於生命、故事的樣貌都是非常執著的。時間回到2005 年,當時的同志運動參與者同質性較高,多是高學歷、中產階級,然而同志的樣貌僅此一種嗎?同家會為此規畫「邊緣同志的歷史口述」小組,鎖定一群年齡層約30-40 歲的女同志媽媽進行訪談。

彼時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還沒有制定,加上那個年代不可能不結婚,所以女同志媽媽們多曾走過異性戀的婚姻,但最後還是選擇離開。她們帶著前婚身的孩子,選擇在社會規範和自身自由間博得一席之地,如同電影很多片段隱喻的是台灣對同志婚姻的方針,也就是當前不可能允許。黎璿萍說,爬梳台灣同志家庭發展的歷史會發現,事實上有些同志媽媽真得忍受不了自己的身分,選擇跟伴侶坦承出櫃,但很多的異性戀丈夫因為太愛她,反而接受他,願意一起照顧孩子。從過去的故事中可以發現,同志成家在未來其實也還是有一片曙光和展望。

談到同志家庭如何教小孩,黎璿萍認為,陳雪在《蝴蝶的記號》裡寫下的一段話可以完美詮釋「雖然家庭不一樣,但我們還是愛你的」孩子對於性別議題大多要等到國高中才會認真表態,另外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》曾針對女同志家庭進行25年的追蹤,事實上小孩在社會的適應上和異性戀家庭並沒有區別,由此可見,同志家庭並沒有影響小孩,重要的是在未來出櫃會成為同志家庭的日常,同志伴侶如何面對和教育小孩,才是更重要的事。

本次講座除了邀請上述與談人外,卵男中的男主角群蔡力允和蔭山征彥也到現場分享電影拍攝經驗,蔡力允表示,因初期不瞭解同志家庭議題,剛接觸角色有些空白,所以會詢問身邊的同志朋友,但久了之後發現,其實同志和一般人都一樣,對他來說「愛有很多種,僅是型態不一樣」;蔭山征彥則提到,在英國拍本片時,蔡力允都會煮飯給其他演員吃,讓他感覺到真的像是一家人。

2018 國際酷兒影展自08 月24 日起至09 月16 日,橫跨台北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四地,歡迎所有支持酷兒議題的朋友至全台ibon 購票,讓我們一起酷夏一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