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志父子之間的糾結與超越
政大社工所 王增勇
每個人都是先從自己的世界出發,學習去愛別人,但弔詭的是,要有能力去愛別人,必須學習放下自己的世界,才能進入別人的世界。這樣的難題在同志父子關係中格外鮮明。這部片子一開始就以父親在廣場上強迫兒子學習騎摩托車,一件他認為男人都應該做的事,結果喜歡彈鋼琴的同志兒子不但沒有學會,還撞壞了父親的愛車。這個片頭具有高度的隱喻效果:異性戀父親期望自己的同志兒子成為異性戀社會中理想的男人(騎摩托車),因此看不見也無法進入兒子的同志世界(鋼琴),渴望靠近彼此的雙方卻因此傷害彼此,而陷入無解的死結之中。
片中的母親是最能夠貼近同志兒子的人,母子透過一同扮裝唱Disco、躺在地上想像另一個世界的方式,相互支持,兒子甚至是透過母親來稍微肯定父親仍是愛他的。片中父子關係因衝突所導致的冷漠是靠著母親在中間維繫,但隨著母親突然中風陷入昏迷,失去母親作為避震器,這對父子無可避免地展開了一場學習面對與靠近彼此的旅程。父親首先踏出第一步,在兒子生日時送他期待已久的電子琴,讓兒子欣喜若狂,但是禮物的背後仍有著父親自己的期待,作為跳水教練的他用以交換兒子在生日時跳水給眾人看。雖然兒子注定失敗的跳水經驗讓父親在眾人面前倍感羞辱,但卻讓兒子巧遇初戀情人。可是面對一個無法認同自身同志身份的戀人,兒子的初戀一路走來坎坷,過程中父親意外地發現兒子的同志身份,啟動了他想要靠近兒子的學習之路。因為兒子初戀情人是自己訓練的跳水選手,父親努力地從自己有限的資訊與理解採取了幾次弄巧成拙的行動,試圖促成兒子的戀情。即使父親的努力笨拙,但終於讓兒子可以從父親找到以往只能從母親找到的安慰,父子的和解讓他們可以一同面對母親已經無法甦醒的殘酷事實,共同送母親最後一程,而父親終於可以與兒子一同進入Disco的世界。
不同與許多同志片子偏好選擇俊美演員,這部片子的兩位男主角(父與子)都是男同志最不討喜的胖子。作為被異性戀排斥的同志與被同志文化所不欲的胖子,主角的邊緣處境就更為貼近真實。但是這部片子並沒有因此呈現悲苦,反而因為片中大量交錯使用真實與虛幻的情節,充滿了戲謔與希望,讓觀眾感受到主角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願望,是如何透過虛擬的想像而維持主角得以活下去的希望與勇氣。在片中的虛擬與真實之間是連續的移轉與流動,象徵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流動,並清楚地看見生命彼此的豐富。虛與實之間,父親取代母親成為兒子情感的依靠:在母親陷入昏迷時,兒子會把病房裝飾成家中與母親冥想的空間,想像母親仍與他同在,並安慰失戀的他。但隨著父子關係的改善,想像中的母親就逐漸消退,讓真實的父親浮現。同樣地,Disco歌星作為兒子想像的父親與真實父親之間的競合也很經典:對父親的失望,讓兒子把Disco歌星投射成為他想像的父親,透過扮裝為他的偶像歌星,兒子可以接近現實生活中無法親近的父親。父親也很清楚自己的角色被Disco歌星所取代,因此在他與兒子衝突後喝醉之際,他在酒吧中痛扁這位競爭對手,而這位想像中的歌星接納了他的痛苦(願意被他痛扁),因而反轉了他的失落,引導他去看見自己作為一個愛兒子的父親的希望。片尾,兒子跟爸爸一起去Disco跳舞同樂,象徵以前分裂的現實父親與理想父親之間的和解與合一。
這部片子很細膩地處理同志父子關係的糾結,在人的關係中,提出一個很嚴肅的議題:在愛別人的過程中,我們是否都帶著自己的需求,而無法以對方的需求去對待對方?這個讓異性戀父親可以進入同性戀世界的過程是個愛的洗禮,不只是自我淨化的過程,也是超越社會歧視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