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元性別是日常生活和真實生命

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/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--- 蘇芊玲 

家庭和校園是兒童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場域,從這個單元的幾部影片可以了解他/她們在其中的生活與人際關係。

 

    先從家庭談起。西班牙片「雲紋絲綢」( Moire)是三代同堂家庭,有小孩、媽媽和爺爺奶奶。爺爺是一家之主,掌控所有事,唯命是從的奶奶,只能在裁縫車聲中反覆踩踏自己的人生。跨性別小男孩雖有媽媽護衛,仍飽受來自爺爺的壓力,包括頭髮是否過長、運動是否拿手,都是經常用來檢驗男孩是否像個男孩的項目。有趣的是,領帶夾可以拿來固定爺爺的領帶,為什麼小男孩不可以用來夾頭髮呢?是誰讓世界變得這麼僵固無趣?最後一幕充滿張力,媽媽做出了選擇,奶奶呢?該何去何從?在多年習於服從之後,還有反抗能力嗎?

 

    瑞士片「瘋狂老媽」(Hazel)中的媽媽也是父權社會下的女性受害者。媽媽在Hazel出生以及童年時,曾經是快樂的,但爸爸的離去讓她失了魂,從此一蹶不振;Hazel的不像男孩、不能長成另一個讓媽媽足以依靠的男人肩膀更是雪上加霜。女性將終生幸福繫於單一男人,而男孩需要長成男人,都是父權社會設下的律法準則,其陰魂久久不散,至今還一再重現,令人怵目驚心!

 

    還好情況不總是這麼糟,世界正在改變!挪威的動畫片「班迪克與怪獸」(Bendik & the Monster) 就令人耳目一新。班迪克和媽媽相依為命,媽媽有一個很macho的男友,男友想把班迪克訓練成和自己一樣man的男子漢,但班迪克一點都不想,只能和偷藏在床底下的怪獸分享彼此的祕密。龐然大怪獸不喜歡嚇人,只喜歡唱歌圓歌星夢。有一天正當兩個在房間裡大唱特唱時,被媽媽男友和媽媽撞見,媽媽和男友的反應卻截然不同!這部動畫在情節上做了好幾層翻轉:班迪克的家庭只有媽媽沒有爸爸;媽媽可以有男友,卻不必聽命於他;媽媽沒有被班迪克的秘密嚇到,反而把嘲弄班迪克的男友趕出門。媽媽很有力量,但並沒有用激烈決絕的方式,媽媽說男友想通了就會回來,表示這件事是可以「想通」的!

 

    美國短片「午餐時光」(Lunch Time)更帶來溫馨和希望。小五男孩在學校飽受欺凌,有一天他想到以前幼稚園的老師,在他人口中,這個老師「怪怪的」,經常受到議論。於是他拿了午餐到教室找老師,老師雖然和善,但和男孩相比之下,還是較為靦腆放不開,反而是在男孩的交心之下,兩人之間有了奇妙的連結。

 

    傳統性別教養要求男孩像男孩、女孩像女孩,當男孩不像男孩,女孩不像女孩時,就會受到斥責,但在這一點上,男孩們承受的壓力顯然比女孩更大,這是因為男優女劣的性別位階所致,本來居於上位的男孩,居然往下沉淪,父權社會絕不能容忍!  

    在這個單元,「不當乖乖牌」(Bombshell)是唯一關於跨性別女孩的故事。媽媽一心想把Daisy打扮成淑女,Daisy卻有著對自己不同的想像。為了跟哥哥和他的朋友一起混,Daisy需要證明自己比男孩更行、更勇敢,即使是齷齪的惡作劇,也要一馬當先,是甚麼讓Daisy照見自己?她會如何採取行動?tomboy是男孩嗎?只能以男孩為標竿嗎?甚至連tomboy這樣的稱呼,是不是合適,都可以討論。就如同,當女孩不像女孩,就只能是「男人婆」嗎?

 

    也是美國出品的「我的同志麻吉」(G.B.F),以高中校園為場景生動呈現了青少年的生活。校園中,想要搶奪校園美女寶座的三個女生,正在絞盡腦汁思索致勝花招時,剛好有個同志男孩被出了櫃,給了她們靈感,「有個同志蜜友」絕對可以出奇制勝,出櫃男同志一夕之間變成了炙手可熱的搶手貨!三個美女於是展開激烈競逐,結局到底會是如何?這部影片十分貼近(美國)高中生的生活,劇情充滿逗趣歡樂,但其中還是可以帶來一些思考,同志是流行符號嗎?是競爭品嗎?該由誰定義?而同志友善校園要長成甚麼樣子呢?

 

    六部來自不同國家的影片,分別從家庭和學校,關照兒童青少年的多元性別議題,既呈現問題,也帶出想像和討論空間。台灣對多元性別認識的時間不算長,從生理兩性到性傾向、性別特質,再到性別認同,差不多是這二十年之間的事而已,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的通過,納入多元性別的概念,算是一個里程碑,也不過十年。在台灣,多元性別,尤其關於酷兒,至今還是比較存在於學術論述、遊行社運和小說創作的場域,涉及的也多是年輕人或成年人,針對兒童青少年的仍然很少,在中小學校園中,「多元性別」更大概只是概念和名詞的存在。

 

    多元性別是日常生活和真實生命,要做到這樣,需要開發更多素材,這次酷兒影展的許多影片就是一個可行之道,記得很多年前(1997年),有部法國電影「玫瑰男孩」(mi vida en Rosa)就人們對多元性別增加了不少認識,這幾年也有一些很不錯的繪本。當然不是沒有本土素材,葉永鋕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,但一定還有更多各式各樣的故事,可以用影片、書籍、遊戲等各種方式來訴說,讓大人小孩方便接觸、觀賞與討論。有血有肉的故事,永遠是最好的教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