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阿根廷母親的探索之旅:「媽有話要說」(Mother Tongue)影介

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吳嘉苓  

 

為什麼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第一個開放同志結婚的國家?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古老的咖啡館Café Tortoni,我這樣問著身旁的幾位拉美學者。「對嘛,為什麼是阿根廷,不是巴西!」巴西的女性主義學者笑著附和著。巴西從2004年就推出各種對同志伴侶的權益保障,不過全國性的立法較費力,到2013年才通過同志婚姻合法化。「喂喂,公平一點,墨西哥市才是拉美第一個通過同志結婚的吧。」墨西哥的左翼老先生不服氣地跟我解釋,墨西哥有點像是聯邦制,全國性的立法不容易,所以墨西哥市率先於2009年建立同性結婚的法令規範,當時也創造了拉美行政區域等級的第一。不過,比來比去,阿根廷的國會於2010年投票通過,修改民法,使得同性亦可以結婚,這還是寫下了拉美第一的記錄。這部阿根廷的劇情片「Mother Tongue」(台灣譯為「媽有話要說」),正是於這個創紀錄的2010年上映的。猜猜看,在看這個推行同志平權斐然有成的國家,如果六十多歲的媽媽發現女兒是同志,歷程是否不一樣?

 

呵呵,這位阿根廷媽媽,一開始還是震驚地昏倒了。媽媽聽到可疑的夢話,鼓起勇氣追問,四十多歲的女兒瞞了二十多年,也就實話實說。畢竟是阿根廷媽媽,甦醒後度過短暫的自我譴責期,轉而起身開展一場探索之旅。透過這趟旅程,我們等於看到了阿根廷社會各個環節如何面對同志議題。宗教系統:媽媽去跟神父告解,神父認為同性戀不好,但是要女兒親自來懺悔。知識系統:媽媽去書店買書,緊張兮兮地跟店員說要包成禮物,自己找個角落求知若渴地閱讀。同儕系統:書看了一些,有了新認識,就壯膽跟閨密吐露秘密,甚至還振振有詞地搬出女同志連續體的說法,結果閨密很平常心,還舉例說她們熟悉的那位理髮師也是。同志社群:到底女同志圈是個什麼世界,媽媽跟閨密去了女同志酒吧,玩得超投入,探索之旅越來越有勁。

 

終究探索的目的,是要重建家庭關係。不只是要理解女兒,還要面對「媳婦」。女兒是餐廳裡的服務生,伴侶則是個大學教授,剛獲得政黨提名,準備參加選舉。媽媽積極建立「婆媳」關係,參觀兩人同居的天地,要兩人合照的照片來放入家庭相簿,甚至還偷量了女教授的腳長尺寸,準備送雙好鞋子當禮物。家人的認可是貼心,也是負擔,大家都得摸索新的節奏與距離,看看要把歐巴桑放在哪個位置,故事並不會像「聽媽媽的話」那麼簡單。女教授面對前來家中示好的老太太,客氣地問說要喝茶還是喝咖啡,老太太很豪氣地問有沒有酒,幾乎可以預知她已經豁出去要拓展新局。劇中情節最後安排的小家庭烤肉會,本是新關係的嘗試,卻也意外地成為關係重組的關鍵時刻。而媽媽也從蒙在鼓裡的局外人,轉成清醒堅定的家庭支柱。

 

「媽有話要說」也讓人見識到阿根廷女人的活力與韌性。當媽媽重新回想起女兒小時候特別之處,也許我們心中浮起了「瑪法達」(作家三毛翻譯為「娃娃看天下」),那個六歲的小女孩(世上少有漫畫以小女孩當主角啊),熱愛世界和平,反抗大人統治,有著各種智慧語錄。看著片中參政的女同志之姿,也呼應阿根廷1991年通過的法令,規定各政黨提名額度必須至少三成為女性,這也使得今日阿根廷國會有將近四成的女議員。而阿根廷媽媽為了女兒的探索與堅持,很容易讓人想起從1977年就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五月廣場抗議的「阿根廷母親」。為了拯救當年被獨裁政府所綁架的子女,這群母親持續在廣場遊行抗議至今,提出各種訴求與行動,已成為推動轉型正義的一頁奇蹟。也許電影「媽有話要說」,並沒有為了同志平權而走上街頭,也沒有提出公共政策的訴求,但是在家庭與親密關係中的探索、理解、重建,深刻牽擾著人們,也有許多關係倫理的功課要作,只能認真以赴。

 

如果一位台灣歐巴桑也需要這段發現之旅,會有什麼樣的經歷?也許台灣媽媽一樣會求神問佛、翻書找答案、朋友也一樣舉理髮師跟他伴侶好得很當作安慰方法,而腳本還可以增加網路搜尋到的同志父母支持團體,甚至同志遊行的家長大隊。豐富媽媽探索的資源,再多也不為過。而歐巴桑很務實,很會尋出路,當她們開始有話要說,常常那也是翻轉世界的支點。找機會起個頭,我們來聽聽眾聲喧嘩的母語。

關聯影片: 
媽有話要說